
大人如何教導孩子的是非對錯?
進到學校輔導高關懷學生時,常聽到輔導老師、班導說:『這孩子怎麼講就是講不聽耶,我也拿他沒轍!』我很了解老師苦口婆心的再三叮嚀,最後發現孩子照常犯錯,這種無奈的心情,過去也常發生在輔導的工作上。
這讓我想起多年前的一個故事,我負責的個案小玲為輕度智能障礙的孩子,讀了高職的特殊班級,是個乖巧聽話的好學生。法官將小玲判來安置機構,就是想給她一個安全無虞的環境,重新幫小玲建構生活常規和完成學業。
因為小玲的理解與表達能力較為遲緩,跟不上學校課程、被同學當笨蛋、遭同儕排擠和霸凌,於是小玲的生存之道就是找一位長者來依附。長者若為心地善良的好人,小玲就可以獲得保護與更好的生存,但孩子並沒有辨別好人與壞人的能力,誤信了壞人,於是小玲就進了安置機構。
有天,小玲的導師來電,詢問機構是否會給孩子零用錢花?我回答:「不會。」
但是導師在小玲的抽屜裡面發現快要1千塊的零錢和一支手機,不知誰給的?怎麼問小玲她都不吭一句,我答應老師會查清事情的來龍去脈。
若是按照機構正常的處理流程,就是高壓方式問出金錢的來源後,再讓她抄寫園區規範好幾遍。但我明白以小玲的理解程度,她還是搞不清楚為何人家主動送錢求和,她卻不能拿的道理?
我事先查好字典:『賄賂的定義:為了達到某種目的,有所請託而私贈財物。多指不正當的方法。』然後我觀察小玲放學後的神情,她已經剉在那邊等了(這表示她多多少少知道這是不對的),小玲一放下書包就過來解釋說她做錯了,她到了新的學校,遇到了以前村裡的孩子,孩子回家說在高職遇到小玲,跟小玲一起犯案的人就託人拿錢給小玲花用,並用手機拜託小玲更改口供。
我問小玲:「那你有跟警察改口供嗎?」
小玲:「沒有。」
我問:「那你哪裡做錯?」
小玲:「拿錢就不對。」
我問:「為何拿錢是不對的?」
小玲:「不知道啦,你就直接講我哪裡做錯就好了!」小玲開始不耐煩,很多輔導線上的人會以為這種態度是針對工作人員反應出來,其實不是!!
孩子會出現不耐煩的情緒是因為她真的弄不懂?為什麼拿錢是不對的?她想不通透,不知道自己哪裡犯錯,才顯露出不耐煩的態度。
我翻開字典,請小玲唸賄賂的定義給我聽,她唸得七零八落的,我先把每個單字的意思解釋一遍給她聽,然後利用便利商店集點贈送的小玩偶,演出一個故事(以小玲正在讀的班級來開場:有個大胖同學跟小玲一起競選班長的位置,本來同學都想要選熱愛幫助的小玲當班長,但是大胖私下送同學麥當勞和冰淇淋,要大家投票給他,這動作叫做賄賂。)
小玲露出如夢初醒的表情,這時才真正明白”賄絡”的意思。我將手上的小玩偶交給小玲,換她演一遍給我看(我想確認她故事的演出順序是否正確,若能前後連貫,就代表真的懂了!)。
小玲確實將我剛剛表達的故事,用玩偶順利演出,小玲對我說:「如果大家都投給大胖當班長,我會很傷心的。」這時輔導人員就可以確定小玲明白不能賄絡的意義了。
從那之後,小玲還是跟同村莊的孩子一起上學,但是不再收受他們給的一絲賄賂,因為她知道這樣做會造成不好的影響,小玲能夠自我約束並拒絕賄絡,而不是單方面被老師規定:「錢就是不能拿!」
看其他輔導技巧文章
當輔導孩子對與錯的是非觀時,必須找出孩子沒有真正瞭解的地方(或字詞),先不要一昧地指責他。用玩偶或是適合孩子年齡的故事,舉例給孩子聽,確定孩子的思考邏輯與我們一致後,再舉出其他相關例子,反問孩子:事情發生時,應該怎麼處置?
由輔導人員確認孩子是否真的了解。當一樣狀況發生時,孩子才會處理人際關係與解決問題,相同的錯誤才不會反覆發生,輔導就能看出成效了!提供這個好方法,讓助人者的善意能夠發揮最大的成效,我們一起加油^^
前往那可拿雲林戒毒機構粉絲專頁追蹤輔導活動